为什么说,年轻人都应该多学学毛泽东?

2020-01-02

商业领袖 | 金融战略 | 企业CEO研修 | 财务总监 | 工商管理 | 品牌战略

1

世界上一直都存在着两种“牛人”。
 
一种像毛泽东这样,基本上没有拿过枪,也没有好好学过什么军事课程,但就是天生会带兵打仗,“用兵真如神”。
 
除了四渡赤水这些经典之作,就是在井冈山上兜圈子,毛泽东都能兜出一套先进的游击战理论来,许多年以后还能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斗争。
 
遵义会议上,曾经有人嘲笑毛泽东,说他打仗的方法不高明,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,一本是《三国演义》,另一本是《孙子兵法》。
 
毛泽东当时就反驳了:呵呵。老子明明没有看过《孙子兵法》。
 
我觉得以主席的天赋之高,别说是拿着《三国演义》了,就算是拿着一本《金瓶梅》,估计也能打胜仗。
 
第二种像林彪一样。虽然林彪在政治上已经成了反面典型,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上的才华。
 
与毛主席不同的是,这种才华更多靠的是黄埔军校扎实的理论学习,长期的战斗经验积累,以及超越常人的勤奋。
 
关于打仗,林彪有一句名言:思考、判断、定决心、下命令。
 
说白了就是谋定而后动,所以他战前往往做足功夫,而且不厌其烦地关注细节。
 
林彪有个小本子,记满了每次战斗的缴获、歼敌数量和损失等情况。
 
打完一天仗所有人都累得要死,他却经常一个人对着这些枯燥的记录搞“人工大数据分析”,研究战术。
 
除了记数据,林彪还特别喜欢记地图,硬生生记住了许多作战地图,有时候就凭着脑子里记的地图来作军事部署。
 
天赋之外,光是这种勤奋都让人难以望其项背。
 
当然,不管是天才如毛泽东,还是人才如林彪,说实话,这种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离我们都很远。
 
但我却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质。
 
再然后,我发现生活中许多优秀的人,同样也有这样一种特质。
 
喜欢搞总结。
 

2

1965年7月26日,毛泽东接见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时,突然问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: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?”
 
程一脸懵逼,正要弱弱地问一句:“靠手?”
 
毛泽东却意味深长地说: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。“
 
井冈山时,毛泽东总结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报给中央,这就是著名的《井冈山的斗争》;遵义会议时,又亲笔题注了《中央关於反对敌人五次“围剿”的总结的决议》,打头第一句就是:
 
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。
 
一耳光扇得是掷地有声啊。
 
遵义会议后土城打了败仗,毛泽东又总结出三条教训:一是敌情没有摸准,二是轻敌,三是分散了兵力。
 
直到1960年,还亲笔写了一篇《十年总结》。
 
1956年9月10日,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:
 
“我的那些文章,不经过北伐战争、土地革命战争,是不可能写出来的,因为没有经验。所以,那些失败,那些挫折,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;没有那些挫折,我们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。
 
作为毛泽东的“学生”,林彪自然也学到了这一招。
 
打完仗后,其他人都会打扫战场、修整部队或者分发战利品,只有林彪干一件事:
 
总结。
 
他要求6小时出简报,24小时内出详报,逼着下面的人搜集材料。
 
他则反复研究,进行复盘。
 
辽沈战役的时候,他就是根据某个不起眼的战斗缴获报告,准确判断出了敌指挥部所在地。
 
平型关大捷后,他甚至亲自写了一篇《平型关战斗总结》。
 
没什么修辞,全是干货。
 
比如“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,实在太差了”“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”“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,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,使敌人的炮不好放,”
 
从上面这些大实话,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“林彪同志不会写漂亮的“鸡汤”。
 

3

我上高中时曾经百思不得其解,为什么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关头,都是靠我党的会议串起来的?
 
一大,洛川会议,八七会议,遵义会议,瓦窑堡会议,八大,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……(历史好的同学,可以继续往下数)。
 
后来终于想明白了:
 
因为每一次开会都是对过去的总结梳理,都是对未来的思考谋划,也都是一次新的起点。
 
再去看看国民党,对比非常明显。
 
我看到的一段史料里就曾经写过:
 
国民党自1894年兴中会创立,1913年正式定名国民党,直到1924年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召开一大之前,整整三十年时间从未召开过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从未制定出一部统一的行动纲领,内部思想涣散,山头林立,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、要做什么、还能做什么。
 
开会总结,也是我党能战胜国军的一大法宝。
 
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谈到个人成长时,提到自己的一个方法:回馈分析法(feedback analysis)。
 
德鲁克说:
 
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,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。9到 12个月后,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。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,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。
 
所以说,做一次总结,就有一次收获。古今中外,好的方法都是通用的。
 
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,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
 
今年是2020年的第一天,也是我们“栩然说”改版升级后的第一个完整开始。
 
做一次总结非常必要。
 
我想了想,决定借此机会,正面回答一下很多人的疑问:你为什么要写毛泽东?
 
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,需要回到很多年前。
 
那时候的我刚毕业没多久,被一脚踹进社会里,既心高气傲、年少轻狂,又四处碰壁、痛苦迷茫。
 
在这种巨大的矛盾中,我第一次平心静气地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著作,觉得不过瘾,又去看了他很多年轻时的经历。
 
然后得出了两个结论:
 
 
1. 越了解毛主席就越明白他的了不起。
 
 
他的很多著作,只有当你的人生阅历和认知到了那个地方,才能读懂。
 
 
2. 毛主席是人,不是神。但是他展示了一个“人”可以有多接近“神”。
 
 
他也年轻过,迷茫过,他的成长起点并没有比我们高多少。
 
1912年的时候,19岁的毛泽东,从省立第一中学退学了。
 
这时候的他,虽然对现状不满,但更多的是无从选择的迷茫。
 
在这之前,毛泽东先是在中学里上了一段时间的课。
 
没过多久,黄兴连开三枪的广州起义爆发了。
 
毛泽东激动了,他写了一篇文章,提出要请孙中山当大总统,康有为做总理,梁启超当外交部长,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表达自己的政见。
 
很理想很天真。因为事实上,那时候的他连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之间的主张分歧也弄不太清楚。
 
很快,辛亥革命爆发了,他又激动了一把,去参加了几个月的革命军。
 
退伍后,他天天看报纸上的广告,准备报考学校。
 
一开始报的警察学校,后来看到有一个制造肥皂的学校,不仅不要学费还能有工资,想要学一门手艺的他,改了自己的志愿,决定做一个肥皂制造家。
 
然后,他一个在政法学校上学的同学,建议他报考政法学校,说这个学校三年毕业后就会变成公务员,连司法考试和国考都免了。
 
毛泽东再次激动了,他交了一块钱的注册费,准备学政法。
 
结果在考试之前,又听另一位朋友的建议准备读商业学校,做经济人才。
 
毛泽东去商业学校待了一个月,发现商业学校居然用英语教学,连普通话都没过关的他一怒之下退学了。
 
这以后,英语成了他的一块心病,直到几十年后他在福建养病时,还随身携带一本《模范英语读本》,天天朗读一段课文。
 
折腾了一大圈,毛泽东终于考进了省立第一中学。
 
在这所正规的中学里,他只待了半年就又退学了。
 
除了没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外,那段时间,他甚至连思想都是混乱的,因为接触各种社会思潮,他的想法成了自由主义、民主改良主义、乌托邦社会主义等等的奇怪混合体。
 
甚至于,几年以后,毛泽东还成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,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。
 
这样的境遇和情况,和多少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何其相似。

4

但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毛主席。就在于他最终从迷茫中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。
 
七年后,他在自己创办的《湘江评论》发刊词上,写道:
 
天下是我们的天下,国家是我们的国家,社会是我们的社会。我们不说,谁说?我们不干,谁干?——毛泽东《民众的大联合》,1919年7月
 
斩钉截铁,振聋发聩。
 
从一个前路模糊、思想混乱的迷茫青年,到目光清晰、信念坚定的革命者,我把这个过程叫做:觉醒。
 
那么问题来了,同样是年轻人,他是这么做到的?
 
觉醒的道路,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蹴而就。
 
所谓的顿悟,无一不是经过艰辛的寻找和痛苦的思考后,突然有一天的福至心灵。
 
就像王阳明的龙场悟道,佛陀的菩提树下开悟。
 
孙中山把人分为“先知先觉”、“后知后觉”和“不知不觉”三类。
 
他认为,先知先觉者创造发明;后知后觉者仿效推行;不知不觉者只是竭力乐成。
 
而现在的我们,很多都成了对生活麻木不仁的不知不觉者了。
 
一方面,现代社会里反智的东西太多,真正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被淹没在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当中。
 
另一方面,低成本的娱乐,也就是所谓的奶头乐,可以让你陷入无需思考的舒适区中,少有人愿意主动跳出来。
 
但不愿意思考不代表不痛苦。
 
我的公众号里长期有大量留言,知乎也有无数私信,我处理和回复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来信的速度,一段时间不处理,私信堆成山。
 
而大部分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,我如何才能不碌碌无为,如何才能不后悔终生。
 
但所有人似乎都没有明白一个道理:
 
他们都在等着世界改变,或者有人来改变他们。
却没有想过,要想改变自己的境遇,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。
 
这就是我在读近现代史时最大的一个觉悟。
 
为什么同是马克思主义者,陈独秀、博古、王明,都无法带领人民走向胜利,而毛泽东可以?
 
因为他们突破不了自我。
 
陈独秀连自己的个人习性都改变不了,向警予那时候就经常公开斥责他,因为他喜欢讲“黄段子”。
 
有一段时间,他竟然和一个女的玩失踪,导致当时的中央居然找不到负责人了,被逼着在报纸上登暗语版的《寻人启事》,这在党史上绝无仅有。
 
而博古、王明等人则抱残守旧,不管环境是什么样,反正我学的就是这些东西,就是要照搬照套,只有你们来适应我,没有我来适应你们!
 
但毛泽东不是这样,在改变世界之前,他首先做到的是改变了自己。
 

5

从省立中学退学后,毛泽东寄居在湘乡会馆,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,看了大量的历史、哲学和社会学书籍。
 
但看书只能增长知识,而有“知识”者,未必就有“觉悟”。
 
要想真正的觉醒,光靠读书是不够的。
 
多年以后,再倒回来思考这个问题,发现早在中小学时学的一句话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:
 
学而不思则罔。
 
只可惜,那时候还以为自己已经明白这句话了,后来才知道,那时候的明白根本就不是真明白。
 
除了读书,毛泽东还广泛地通过写文章、和人交流辩论,参加哲学会、新闻学会,旁听大学功课、听大V讲演,去印证自己的思想。而不是一意孤行。
 
多少年轻人,自以为掌握了一套人生的理论、生存的法则,就开始封闭起来,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四处碰壁,却拒绝思考改变。
 
而毛泽东的思考到了什么程度?
 
我看到1917年他写给好友萧子升的一篇书信里,在谈到当时签订的“日俄协约”和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政策时,毛泽东叹道:
 
“思之思之,日人诚我国劲敌!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,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……二十年内,非一战不足以图存,而国人犹沉酣未觉,注意东事少。”
 
1937年七七事变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与毛泽东说的“二十年内必有一战”精确吻合,这是什么样的判断和思考?
 
那时候他才20多岁,多么令人震惊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啊!
 

6

有人曾经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问:
 
想不通为什么毛泽东要救中国人民?以他的能力,学蒋介石做个军阀,娶几房姨太太,吃喝玩乐,一点儿也不难。鲁迅笔下低劣的国人,他又不是没碰到,也不是没受过这些人的气,但为何他还选择救这些人?
 
 
这个答案的起点,也在他年轻时候的经历中。
 
1910年,毛泽东年仅17岁,正是三观塑造的时候。
 
长沙发生饥民暴动,清政府派兵镇压,把被杀的人的头挂在南门上。
 
当消息传到韶山的时候,很多人都很义愤填膺,但没过几天就忘了。
 
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,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,只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被杀。
 
不久后,当地的哥老会和地主发生冲突,逃到山里建了一个根据地,但最后还是被残酷镇压了。
 
这一连串的事件给他年轻的心灵,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 
几十年后,斯诺在同他聊起往事的时候,虽然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,但这段他仍记得清清楚楚,甚至于还清楚记得那个带领人民反抗的哥老会领袖叫庞铁匠,最后也被砍了头。
 
这些事和他后来所经历的一切相比,小的微乎其微,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,他对斯诺说,这几件事“影响了我的一生”。
 
也就是从那时起,他的一切举动都有了一个最初始的心,那就是对普通人深切的同情。
 
七年以后.他把深埋心中的这种简单的同情心,进行了升华。并写下了一篇叫做《心之力》的论文,他总结道:
 
人类之目的,在实现自我而已。而成人之美/舍身救人/杀身成仁,都是为了实现自我。
 
就在写完论文不久,毛泽东和同学到湘潭昭山游玩,晚上住在昭山寺里,他和同学交谈,提出了更明确的观点:
 
如果只是为了衣食住这三样就感到满足,那么,人生就太没有价值了。
 
在说下这句话的同时,那个16岁还浑浑噩噩、不知自己要干什么的毛泽东不见了,一个立下恢弘志向的毛泽东觉醒了。
 
 

7

对绝大多数人而言,觉醒的道路都是知易行难,道理似乎都很简单,但要把每一条都不折不扣地做到,并且领悟于心却殊为不易。
 
有效的捷径只有一条:
 
找一个人来对标学习。
 
心理学里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,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、钦佩、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
 
而这种暗示,有时候正是让你实现理想的基石之一。
 
这不是简单地去崇拜一个偶像,而是要头脑清晰地去分析这个人的成败得失,并得出最适合自己的结论。
 
像年轻时候的毛泽东,先后崇拜过曾国藩、康有为、梁启超,接受过孙中山的思想,佩服过陈独秀。
 
他受这些影响有多大呢?
 
因为喜欢曾国藩,他曾利用假期两次入曾国藩曾读过书的岳麓书院寄读。
 
当时岳麓书院的讲堂门口挂着一块牌匾,也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学士人所推崇的学风。
 
毛泽东几乎每天都能看到,二十多年后,毛泽东对牌匾上的四个字做了新的解释,并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,直到现在仍刻在中央党校的大门处。
 
那就是:实事求是。
 
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。
 
所有的这些人,都没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那么适合拿来对标学习。
 
一个出生在乡野小山村的农家子弟,一个和张国焘之流相比输在了起跑线上的人,一个也曾经找不到出路而感到迷茫的人,最终通过苦苦探寻,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,并为之奋斗终身,创下了不朽伟业。
 
更重要的是,这个人离我们并不远,他的文字史料多不胜数,可以相互印证。
 
如果你有心,现在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,还能瞻仰他的遗容。
 
我有时候都在想,现在的很多年轻人,偶像可以是范冰冰鹿晗,是抖音网红,是斗鱼直播;现在的自媒体,写到成功人士就是张雨绮暴打老公,就是某网红月收百万。
 
为什么年轻人的偶像不能是青年毛泽东,为什么没有人去写写年轻时的毛泽东如何在逆境中成长?
 
如果没人去写,那么我为什么不去写?
 
《论语》里说,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;取乎其下,则无所得矣。
 
我们如果要找一个人来学习,当然就要找那个时代里最优秀的人来学。
 
而当你尝试着用一个平行的视角去看毛泽东,去读他,思考他,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人生轨迹,他的行为、他的思想。
 
你将会发现,他的才华和努力撑得起他所取得的事业成功。
 
所以,我之所以会在这个号上去写毛泽东,特别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。
 
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。
 
让更多的年轻人,能从他的成长经历读懂他的思想;从他的诗词文章里体会到他的胸襟与气魄,才华与格局。
 
去感悟他的情怀和使命。那是一种伟大的慈悲。
 
不再焦虑迷茫,不再痛苦无助。
 
所以,今后的我仍然还会坚持去写毛泽东,希望你我一起努力将这个号打造成为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、最深刻也最生动的地方。
 
让更多的人在这里读懂伟人、读懂中国、读懂社会。
 
这是一次总结,也是一次新的起点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肯定和鼓励。
 
新的一年,期待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。